【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
一、修编背景 为适应新形势下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市政工程规划管理,科学指导市政工程规划方案设计和审批,我局在总结过去规划管理实践经验和吸收修编规范依据成果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市政分册》开展修编,形成《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2)市政分册》(以下简称《技术规定(2022)》)。 二、修编过程 自2017年10月以来,历经需求调研、成果编制、意见征询、专家评审及上会审查等五个步骤。在此过程中,多次征询市级各部门和主要建设单位意见,邀请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专家评审,并通过两次专委会审查,修编形成了《技术规定(2022)》终稿。 三、修编内容 《技术规定(2022)》全文由8章调整为5章,新增了30条规定,修改了55条规定,市政规划管理更加科学,覆盖范围更加全面。主要新增内容有街道一体化、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综合管廊、河道一体化、再生水利用和海绵城市等相关技术管理要求;主要修改内容有优化道路管线断面、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和调整轨道交通设施管理要求等;删除无实质性指导条文和程序性条文。修编内容主要有以下五大特色。 (一)明晰管理范围 一是扩大规定适用范围。由原规定"5+2"城区调整为"12+1"城区,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单独编制其市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是统筹街道U型空间。包括道路红线、绿线和建筑退距线,引导街道空间功能复合,实现街道弹性空间和刚性空间一体化。三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结合TOD开发、管网及其他地下市政设施需求,并统筹考虑慢行过街需求。 (二)体现慢行优先 一是充分保障慢行路权,彰显以人为本理念。设置机非隔离、人非隔离,明确慢行路权、保障人身安全;采用小切角交叉口设计,减小转弯半径,缩短慢行过街距离,集约用地的同时有效提升慢行过街便捷性;提高无障碍设计标准,选用全宽式缘石坡道,扩大无障碍通行空间,提升慢行舒适性。二是刚性管控车行空间,兼顾交通与控碳需求。针对生活、商业、景观、交通和产业五大类型街道的不同特点,差异化优化车行和慢行空间,提高机动车通行效率、鼓励慢行交通。三是明确小街区规划概念,强化共享街道理念。将街巷纳入支路分类,明晰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和功能;推广共享街道理念,基于混行交通组织原则,明确街巷横断面布置。 (三)倡导公共交通 一是完善轨道交通建设要求,提升公共出行服务能力。鼓励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实现车站与周边建筑无缝衔接。二是新增公共交通接驳要求,构建高效便捷接驳体系。就近统筹布置公共交通与步行、非机动车、客运车辆、火车和飞机的接驳设施,减少接驳距离和时间。三是提高公交停靠站建设标准,增加候乘舒适性。 (四)提升城市韧性 一是构建雨水利用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充分利用既有条件,结合地质状况和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空间,布置"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设施,达到雨水综合利用、缓解城市内涝、控制面源污染的目的。二是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强化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将重要地区地下通道、下沉式广场和下穿立交道路雨水重现期提高至30~50年,加强人工排涝能力;三是优化管线空间分布,落实智慧管网要求。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内舱室分布,加强管线安全间距控制,提高管线安全管控水平;明确各类管线敷设原则,优化道路横断面管线布置;增加电力通道规模,提升新基建建设水平。四是落实再生水利用,强化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 (五)协调街景风貌 一是优化市政附属设施空间结构,保障人行空间。较小设施布置于道路设施带内,较大设施优先布置于建筑用地范围内,非必要不占用人行空间。二是增强市政附属设施景观要求,提升城市品质。市政附属设施宜"小型化、集约化",并注重与周边环境和建筑风貌协调。 |